設計一張思維新圖(三)
(*1997年所作,怪怪地難讀的作品,或許是受到一些當時文化批判、後現代思潮的影響吧!在邊緣領域的我,也有樣學樣地寫出一篇自己的文本。閱讀的時候,要有在不同情境遊走跳躍的本領!)
五、存乎一心
 「愛」是「心」的層次命題。兩個主體之間,意識,或潛意識的,精神層面的「互有」另一個相對主體,這是相通互映的愛;若是一個主體「心有」另一個相對主體,這是單向映照的愛。
 「欲」是「要」的層次命題。「要」與「給」之間若能互通無窒礙猶疑,或許是愛的最好形式。但要誰?給誰?誰要?誰給?要什麼?要多少?給什麼?給多少?這一連串衍生的複雜命題,往往以為找到了答案,卻又剪不斷理還亂,常常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痛苦、煩惱、衝突的根源。
 「心」如何給?
 心物可以合一,心物可以分離,心物可以若無實有、若有實無、若無似有。
 如何證明此心「真」「有」?
 於是眾人在自然、科學、感官世界尋找愛的方法,愛的痕跡,去聽、去說、去嗅、去聞、去觸摸、去計量、去實驗、去證明……如果找到了,恭喜!不過是意象罷了!但如果因此讓人「彼此感覺」幸福快樂,生活可以過得容易些,愛化成各種形式存在又何妨:螢火蟲的光、清涼皎潔的月光、燭光、麵餅、葡萄酒、輕觸的手指、凝視的眼、一碗茶、一首歌、一句祝福……
 上天,讓來的人來,去的人去,為的人為,不為的人不為。感謝生命每一瞬間所經驗的哀樂悲喜,每一道有意無意的傷痕,每一片閃逝的實影幻影。生、發、寂、滅,春天走過,夏天走過,秋天走過,冬天走過,一切唯一。佛拈花微笑,沈默不語;作者微笑,沉眠不語。
六、文本將盡
 在永遠沈睡之前,讓「你」的名與影進入我心中,那是我在世存有唯一的不捨。
七、結語
 文字的書寫結束,生活的書寫繼續。
**後記:讀完此文而未暈頭轉向的格友,感謝!  近十年前的作品,如今讀來仍似心中最深處的迴響!



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



分享

Facebook
Plurk
YAHOO!



 

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tudonmi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